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现在同样的事情要发生在电影身上了。
——大卫·林奇
最近一直在等《疾速备战》的高清资源,正巧最近基努·里维斯的曝光率挺高,美媒还挂起来一阵尬吹基努的风潮(大概把他捧到了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的程度,基努本人表示很懵逼)。
我翻了一些他早年间的作品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除了《黑客帝国》系列外,基努·里维斯对影视业还有一项卓著的贡献,就是下面要说的这一部纪录片——《阴阳相成》。
这部纪录片由基努·里维斯本人出任制片人和出镜记者
胶片贵,时间短,但是演员容易集中,比较严肃,手动剪辑
DV便宜,便携,角度多,时间长,演员太累了无法集中,剪辑麻烦,剪辑机器AVID
你得同时是艺术家和技师。
CG技术,数字技术,配光师DI Colorist
索尼,动态范围 RED1,Silicon Imaging SI-2K, Sony F950,ARRIFLEX
3D电影的争议
改变影院的运输方式
手机看电影
相机拍电影
坚持胶片的人艺术家和科学家比较淳朴,互相推进。
最终,用心做事。
之前有写过关于3D技术的文章,放在对于胶片和数字的交替时代上的看法,是同样适用的,如果数字在动态范围以及其他短处上效果达到了和胶片足够好,为什么人们会守着旧东西不放呢,到头来,观众最看重的不是技术(奇观),而是用心讲故事,亦如我偶像林奇所说,每个人都有纸和笔,但写出著作的人屈指可数,这也是我对于数字的看法。
为什么我会挺霍比特人的48FPS 3D的效果,一我是RED的狂热粉丝;二在追究菲林味的视觉效果在于色彩宽度和像素点的提高上霍比特人可以开创了先例,但同时导致了另一个失败,过于清晰的后景以及在摄影机高速运动中杜绝了拖影现象使得习惯与24FPS的观众对于新技术的不适应,同时作为开发48FPS 3D的彼特大帝所达到的效果还是不够棒;现今除却上一年的蜘蛛侠 普罗米修斯和少年PI等运用3D摄影机拍摄的少数几个大作外,对于大多数电影3D更多的被当做一种噱头而不是技术,后期转制的效果永远无法和真正拍摄相提并论(最直观的体验在于摄影机拉到全景的时候庞然大物给人的感觉是模型而不是2D荧幕带来的震撼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1.用胶片的基本没有渣滓,而用数字的渣滓偏多(看那几个只宣扬数字的表情与才华得出)。
2.胶片更易达顶峰,数字较难。
3.胶片太紧张了(钱,益:集中注意力;弊:心理包袱(我不喜欢这样))
4.有钱的大导演什么的胶片肯定好,没钱的只能用数字。
5.数字的及时性。
6.大家都能拍片了(数字)。
7.用电脑调出的颜色永远当不到胶片。
8.胶片的纹理质感确实远超过数字。
9.商业片几乎是数字(诺兰是个牛逼)
10.DI只是辅助,但创造一个新世界DI是最好的选择。
11.数字对胶片不够尊重。
12.阿莱ALEXA哇哦(找到了数字中的胶片),可惜却终止了。
13.艺术家、科学家都很淳朴,这其实很和谐。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都是有利有弊,在我看来,使用哪种,更取决于你所拍摄的影片本身。【希望演员带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影片最终的效果(你所需要的),是否依靠DP,是否需要更换胶片的间隙(其实数字也能人为的拥有),等等】
这部电影不只是讨论胶片与数字,还有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还是应以影片的结尾来结束:
所有的最后都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
一切身体力行的东西,物理与物理的接触,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原始粗粝的舒服。我固执坚信纸笔书写,纸质书,CD,电影院,胶片永远会在时代波澜里熠熠生辉。
想起读初中时候那个四十度的夏天,
那是2009年,我大汗淋漓跑遍一整个长沙找一家能够洗胶片照相馆。
我个人是很conventional的,对于带着时间味道的东西总会有难以抵抗的迷恋,按下快门一瞬的时间和冲洗出照片的时间的重逢强烈地刺激我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尽管最后还是无可逃避的拿起DSLR,因为它更快,有immediacy的冲击
有意思!《阴阳相成》:如果没有基努·里维斯,这部片子不会诞生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txmim.com/vod/id-6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