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星途璀璨_重生之星途璀璨
一、甜宠剧的理论解读
甜宠剧作为爱情剧和偶像剧的交叉细分模式,以男女主角的情感历程为主要展现内容。与爱情剧相比,甜宠剧延续了其主题类型,但是剧中主角的情感以正向发展为主,缺少一波三折的磨难。
与偶像剧相比,甜宠剧延续了其高颜值、青春范的选角标准,但是在人设和题材上却大大简化,通常含有高度的确定性和重复性。
为了实现以上特点,通常通过“去物质化”来构建美好爱情,甜宠剧通常设定主角为衣食无忧、生活顺遂的行业翘楚或无须操心物质生活的校园学生。
“甜宠剧”是诞生于互联网语境之下,以女性受众为目标的伪类型剧集,它往往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
“甜宠剧”的概念可以追溯至 2017 年。改编自网络文学《爆笑宠妃:爷我等你休妻》的《双世宠妃》的诞生正式确立了这一剧集品类。
甜宠剧通过弱化故事剧情,以爱情为主线,采用各种“撒糖”的方式让男女主角互撩,以此来激发观众的少女心。在甜宠剧的文本构成中,男女主的人设、相遇互动的情节、让人心动的背景音乐、精美的服化道以及后期呈现的影像符号都是由剧组精心建构的,如《传闻中的陈芊芊》《将军家的小娘子》等。
这一时期可以被称为“甜宠剧 1.0”时期,该时期的剧目创作模式单一,呈现重点唯有“爱情”,镜头重点也更多聚焦于男女主的爱情故事,将心跳、肢体接触、亲密行为作为呈现重点,剧情逻辑、人物性格与身份背景完全让位于情感的驱使。他们命中注定的爱情开始于一见钟情,忠诚于没有第三者介入的彼此,故事情节推动完全依靠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单纯的恋爱夹杂偶遇的情感挫折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甜宠剧叙事主体。
而 2020 年来,“甜宠”进入行业剧更新迭代的语境之中,为行业剧发展带来新象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可以称被为“甜宠剧 2.0”时期,即“行业甜宠剧时期”。
这一时期也即当下,创作者乃至行业本身开始寻求“行业”与“甜宠”两者的有机结合。
“甜宠”与“行业”并行,剧目创作不再试图将爱情隐匿于行业发展的故事线索之后,命名以“爱情线”,而是依托于行业、职业自身存在的戏剧张力构建“行业甜宠剧”,高举“甜宠”的旗帜,讲述完满无痛楚的爱情。
行业剧“甜宠”化在已播出剧集中可谓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无论从剧情设计、人物塑造,还是从镜语风格、时装呈现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试图凸显生活多个位面的创作尝试,尤其是当前的情感生活面。
如《亲爱的,热爱的》《微微一笑很倾城》等是“甜宠 + 电竞”题材的影视剧;《冰糖炖雪梨》《炽道》《爱情而已》等是“甜宠 + 体育运动”题材的影视剧。这些影视作品虽然都包含了其他元素,但其在叙事中突出的仍然是甜宠这条线。
因为电竞、体育运动等题材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若部分观众对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则会削弱其看剧的积极性。所以,很多影视创作团队一般会重“甜宠”而轻“专业”,而加入专业元素也只是为了促进男女主的感情线。
娱乐圈也是“甜宠 + ”的改编重地,女明星光鲜亮丽的背后生活,以及她的爱情纠缠,都能拥有极高的话题度。
例如,《你是我的荣耀》、网剧《国民老公》,《奈何 boss 要娶我》,《楼下女友请签收》,《逆袭之星途璀璨》,《重生之名流巨星》等,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展现过度美颜后的娱乐圈,即与观众心中想象的娱乐圈较为吻合。
二、甜宠剧的特点
“甜宠剧”人物演绎的极致化:男强女弱
早期的爱情剧、青春偶像剧的本质其实是对“王子”和“公主”等人物所附带的高阶层的浪漫幻想。从人物关系创作的写作模式上进行细分,基本可以划作三种创作模式:王子 + 公主、王子 + 灰姑娘、公主 + 穷小子。
甜宠剧在这三种人物关系模式上、在保留高阶层浪漫幻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极致化的提炼,使之更加符合当下的网生代观众观剧心理。
在甜宠剧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法则”:男主角和女主角的人物写得都好是皆大欢喜的模式,如果要有取舍,一定是“保男主、弃女主”,即将男主的人物弧光及人物魅力做到极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损毁,一定要符合女性心目中最完美的男性形象;而女主的人物设计只要能够保持平均水准、没有肉眼可见的大问题就算合格。如果女主的人物设计与男主的人物设计有所冲突,优先保护男主的人物设计。
这一条法则其实与当下受众的观剧日常息息相关。“艺恩数据显示,大部分甜宠剧的观众性别比例为女性观众占比 88%,男性观众占比 12%”。
“她时代”来临,花钱剁手的人群以年轻女性居多,平台会员的消费主力也是三四线的年轻女性,其中涌现出“姐姐粉”“女友粉”“妈妈粉”等粉圈,男色消费成为主流趋势,美妆护肤的代言人也慢慢地由女明星换成了男明星。
只要能让“女友粉”“姐姐粉”“妈妈粉”们产生对男性角色的浪漫幻想及憧憬,女性角色即便有缺陷,也不会影响年轻女性观众的自我代入,更不会影响她们对于男性角色的热捧;相反,平凡的女性角色会让她们更能代入自己。
而一旦男性角色无法满足女性观众的浪漫幻想,即使女性角色做得再出色,也很难满足女性受众的观剧期待。
以爆款甜宠剧为例,如《东宫》中的李承鄞,《韫色过浓》的周时蕴,《传闻中的陈芊芊》的韩烁等,男性角色爆款出圈的概率远远高于女性角色。
发展到当下,这种固定的人物创作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在女性角色模式的翻新上,保持男性角色的完美度方面没有变化。
例如,《司藤》女主的人设为脱离现实的藤,带有男性化特质,并在一片娇软女性角色中杀出一条血路。
“甜宠剧”情节的去极致化:日常流取代大叙事,氛围感取代快节奏
剖析甜宠剧的情节,大致可以概括为“日常流取代了大叙事,情绪氛围取代了快节奏”。
青春偶像剧在以人物的情感关系变化为主的前提下,一般会加入其他元素的副线,或是悬疑,或是职场,或是家庭伦理,尽量做加法。
甜宠剧则是做减法,通过一系列文本和符号塑造出的是纯真专一、如童话般美好且基于人们想象和期待建构出来的爱情。
第一,从甜宠剧的内容上来说,男女主角身上总是会有很多的巧合,例如男主患有某种疾病,只有女主能治愈,通过制造各种巧合和相遇环节来暗示男女主角是“天生一对,天赐良缘”。
第二,从肢体接触的动作上来说,男女主角处在同一空间下一定会产生肢体接触。例如女主从某个高处摔倒,男主公主抱及时接住女主,并在转圈圈中两人进行眼神交流,制造暧昧气氛。
第三,从背景音乐上来说,甜宠剧的音乐多是节奏轻快、欢乐的小甜曲,在男女主产生互动时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给予观众更优的视听享受。
第四,从语言的设计上来说,甜宠剧中的台词并不接地气,甚至有别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话语,许多台词也被观众直呼“尴尬得我抠出了一座城堡”“太羞耻了”。
例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和《传闻中的陈芊芊》,尽管看上去似乎有一条大的悬疑 / 阴谋线在抻着剧情往下走,实际上编剧着墨最多的仍然是日常流细节的铺排,而不是悬疑。
因为甜宠剧几乎只以爱情关系的甜蜜升级变化作为主线,所以“名场面”成为每一集剧情高潮必不可少的点。
例如,《韫色过浓》中的“口罩吻”,《传闻中的陈芊芊》中的“黄豆糕吻”等等。
甜宠剧的主流受众是三四线的年轻女性,故甜宠剧也被称为“小嫂子剧”。而创作团队在进行故事编排时,会选择性地降低观剧门槛,尽可能下沉到主流市场。
况且比起情节流,观众更多地选择日常细节流;比起大开大合的剧情设计、每集的剧情节奏,创作者会更苦心于唯美画面的铺排,男女主角情绪的起承转合。
“甜宠剧”以喜剧为底色,正从“甜腻”到“酸甜”的慢慢转变
顾名思义,甜宠剧既要甜,也要宠,在它仍归属在偶像剧的类型下时,它的气质选择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虐恋,一种是甜恋。对于如今的甜宠剧而言,它只有一个选择:去虐保甜,而且是高甜。
如果单纯只是爱情细节上的甜腻,很容易使观众丧失追剧的热情,因此,大部分创作团队都会选择将剧集创作的调性设定为“轻喜剧 + 高甜”模式。
然而,随着甜宠剧播出数目的日渐增多,“轻喜剧 + 高甜”虽然仍是创作主流,但是另一种“酸甜 + 轻喜剧”已经慢慢安排上了。
顾名思义,“酸甜”即在男女主角的情感关系变化上设计一些无伤大雅的波折,令男主角 / 女主角心中酸楚一下,然后立刻重新拉到“高甜”的位置上。有点类似“虐恋”的写法,但是又比“虐”的程度轻很多,浅尝辄止。
目前,还没有较为成功的“酸甜”案例,《独家记忆》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有轻微试水,但是反响没有达到最优。
“甜宠剧”的平台选择:优腾爱芒对于甜宠创作的把控力
根据艺恩数据发布的《甜宠网剧市场研究报告》可知,目前甜宠剧的发展已步入批量化生产、剧场化运营的发展阶段。随着甜宠剧的市场不断扩大,各大视频网站也瞄准了其利益点,打造了专门的甜宠剧场。
例如爱奇艺的“恋恋剧场”、芒果 TV 的“心动剧场”、优酷的“宠爱剧场”。
甜宠剧一般选择网络平台播出,很少选择上星,这大概与甜宠剧的小体量、小卡司相关。一般甜宠剧都是新人出演,在剧集的号召力上较弱,基本都是靠高质量内容吸引观众,对平台的依赖性非常大。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亲爱的,热爱的》,大卡司、大制作团队,选择上星+ 网播模式播出,成为当年的爆款剧。
《幸福触手可及》,大卡司、大制作团队,选择上星+ 网播模式播出,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收视惨淡,但仍可归属于甜宠剧一类。
由于四大视频网站都是比较综合类型的视频播出网站,对项目的挑选不拘一格。所以,许多甜宠剧与其说是制作公司的作品,倒不如说是平台的定制剧,这与平台在项目中展现出的强势地位有关。
二、我们为什么会沉迷在甜宠剧里
“生活太苦了,就在电视剧里过过瘾吧”,这体现了很多受众选择甜宠剧的心声。
小细节的刻画引起观众共鸣
甜宠剧对于小细节的刻画细致入微,且大多是观众所亲身经历的。相较于其他种类的网络剧,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小甜剧更加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而且主角的设定更加平民化,没有“金手指”,更像是你我一样,是人海中的普通人。
在《最好的我们》中对高中校园生活进行描绘,使受众有很强的代入感。不管是初入高中在公告栏里找分班信息、军训中的迷彩服和站军姿、熟悉的高中食堂以及和现实生活中一模一样的餐盘,还是逃不过的大课间做操、桌上的“三八线”、上课时偷偷传递的小纸条,以及最能代表高中生活的考试、选文选理的讨论、年级大榜排名……每一件事情都极具代入感,都是受众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这些事情被原封不动地搬上了荧幕。
例如《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的陈小希,普普通通的学生,考试成绩会不及格,出门会不辨方向。在配角上,也没有闺蜜抢男友,男配故意制造误会等狗血戏码。
不管是已经经历过的,还是正在经历的,这些剧情都或多或少地引起了受众的共鸣,激发起受众的情感。
例如《独家记忆》中,剧方还尽可能地还原了四六级考试、图书馆占座、上课帮逃课室友点名等各种小细节。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细节,为观众重构了大学生活的集体记忆,极易引起观众但情感共鸣。
“高甜”剧情紧抓“少女心”
甜宠剧之所以能受到观众的青睐,受到市场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满足受众对爱情、生活的憧憬,通过刻画主角顺畅的情感经历与简单的生活环境展现人物生活中的美好,深入当下社会年轻人心底的焦虑。
网络甜宠剧通过讲述一个个“治愈型爱情故事”,借由童话般的“浪漫学”来抽空爱情的全部内涵,用精心制造的“美的瞬间”,创设出一种单纯的恋爱关系,男女主恋爱几乎没有受到阻挠和压力。
就感情而言,甜宠剧更多强调的是糖分的“直给”,男女主的爱情是专一的、纯真的,在确定关系后大多会直接推进到大团圆结局,中间极少有女配或男配从中作梗,父母对其关系也是极为支持的。
在物质生活方面,男女主基本上处于衣食无忧的状态,买不起房“蜗居”的困境基本与他们无缘。
此外,甜宠剧相对于严肃的正剧、勾心斗角的后宫剧、悬疑剧和现实剧,它没有非常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反转,侧重于表现生活中的乐趣。这种设定使得尽管恋爱的情节过于理想化,但各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小细节却让人觉得很真实。喜爱看甜宠剧的人总能从轻松诙谐的剧情中获得强烈的快感,并与剧中人物共赴心灵之约。
“男色消费”直击女性观众“爽点”
正如“好看的人谈恋爱,恋爱才好看”这句话一样,颜值上强强联合并且具有 CP 感的男女主角才会激发观众磕糖的欲望,让剧情更有代入感。
甜宠剧中男色消费主要体现在受众愿意为男主角的颜值买单。网络上曾经说到,主角颜值高,故事剧情精彩,这部甜宠剧就差不多可以火爆了。观察市场上的甜宠剧不难发现,男主角的颜值都非常优秀,再有剧中人设加持,完全可以成为甜宠剧的营销点、吸睛点。
《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男主角杨洋的颜值就被大众广泛夸奖,有很多人是冲着杨洋的颜值去看该剧的。
在现代都市剧《我的时代,你的时代》、《变成你的那一天》《长歌行》中,男主角胡一天、张新成、吴磊等人都是高颜值,且自带流量。甜宠剧的主角颜值和甜宠剧的热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
《亲爱的,热爱的》的男主角李现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在饰演该剧男主角韩商言之后,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2019 年暑假社交平台几乎被“韩商言”“七月现男友”等字眼所刷屏。
李现的爆红给《亲爱的,热爱的》带来了巨大的热度。甜宠剧在给予主角名气与粉丝红利的同时,也因主角的名气而给剧本身带来了极好的宣传效果,提升了剧的热度。
同时,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国欠体”“我老公”这类带有占有欲色彩的词汇,让女性得以开始正视自身欲望,用自己的目光去凝视“男色”。从消费女色到消费男色,显示出来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开放,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不再以“食色”为耻。
通过角色与生活的“间离”阻隔现实焦虑
作为聚焦于男女主二人美好爱恋的成人童话,甜宠剧的创作逻辑与现实生活必然存在较大的出入。
在恋恋剧场中,女主角们多拥有的姣好外貌、美满家庭、乐观性格令她们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站在较高的起点。
而剧中一些带有较强戏剧色彩的元素,也在无形中强调着甜宠剧与现实生活的“第四堵墙”。
比如《变成你的那一天》中余声声通过“互换身体”与男友相识相恋;《月光变奏曲》中初入职场的初礼有着异于常人的果敢与勇气;《世界微尘里》中曾鲤实则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畅销书作家……这些设定令剧中人物呈现出超越观众经验范畴的一面,为观众带来新鲜气息的同时也造就了观众与女主角之间的“间离感”。
这一方面能够为剧中有悖常理之处自圆其说,保持了剧集的逻辑自洽;另一方面也赋予了观众旁观者的视角,让她们在感受甜蜜之余辨明甜宠剧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将甜宠剧视为一篇童话加以欣赏,从而把源于现实的焦虑阻隔在剧集之外,最大化地保留了甜宠剧的“糖分”。
三、在甜宠剧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社会焦虑催生年轻群体“精神糖分”需求
“一切艺术作品的目的都在于改善生活,是对生活的不足的一种补偿。我们要排解生糙的存在,艺术倒是其有十分可观的手段,哪怕是在片刻之中。”
加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内卷化严重,部分人企图通过甜宠剧来逃避现实,进入甜宠剧建构的如童话般梦幻的景观世界,以此来弥补情感缺失和消解现实生活的不如意。
甜宠剧正是瞄准了当下青年情感焦虑的问题,以大量的“甜蜜剧情”来喂给生活苦闷的年轻人一块糖。
除了能够通过甜宠剧来对抗现实生活的苦闷以外,不少女性观众会在看剧时将自己代入剧中角色,替女主角完成替代性体验,或是将自我欲望投射到这些故事中,以此来获得情感的认同与支持,增加“消费”的快感。
“高甜”剧情解压快节奏生活
甜宠剧将爱情放置到最为优先的位置,通过去物质化、甚至是去亲情化、友情化的方式提纯爱情。
剧中,爱情几乎是支配人物行为的唯一指南,配角的存在是为了助攻和磕糖,爱情是主角毕生且唯一的追求,这是一种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爱情。但是它却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爱情世界,是人们想象的、希望成真的“现实”。
在《你是我的小确幸》中不仅配角是助攻,宠物也是助攻。高冷医生温少卿的狗挡了女主角丛容的路,并且一直不让路,但男女主角此次不是萍水相逢,而是女主角的闺蜜借此把女主角的微信给了男主角,从而推动了两人的感情发展。
面对越来越沉重的生活压力,大众迫切地想要寻求解压的方式,轻松愉悦的甜宠剧自然成为了大众在休闲时刻解压的一种选择。甜宠剧的感情线单一明了,一般都是前期发展感情,中后期可能会产生矛盾冲突,但主角很快就会明了自己的心意,也就不存在早期偶像剧中“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虐心剧情。
这种甜宠型的剧情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忙碌生活的人们一丝慰藉,让受众在观看甜宠剧时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将生活中的烦恼暂时抛于脑后。大部分甜宠剧不仅甜度超标,剧情也轻松搞笑,这种剧集更加受到观众的欢迎。
《传闻中的陈芊芊》剧情轻松有趣,女主角陈芊芊醉酒后,不仅没有被土匪威胁,还当上了土匪老大,邂逅前来营救的男主角。这种戏剧化的剧情不仅高甜,还幽默搞笑,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释放压力。
满足观众的移情需要
使用与满足研究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得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移情是一种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的一种心理。观剧时,受众会沉浸在这个拟态世界中,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剧中人物身上,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
甜宠剧突出爱情中幸福和美的一面,琐碎的现实矛盾被抽空,编织出一个个成年女性童话,“高甜”剧情紧抓“少女心”,男主对女主百般呵护的忠犬型人设,极大地满足了女性受众渴求完美恋人和完美爱情的想象。
甜宠剧的造梦机制给受众带来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极致情感体验,可以逃避现实中的痛苦烦恼,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受众心中的情感创伤或空白,弥补了心理缺憾,使其获得替代性的精神满足。
用怀旧的方式打开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 1925 年首次完整提出的,它主要是指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人们因为某种共享、传承的事物而产生对过去的回忆。在甜宠剧中,往往是通过描述贴近生活的剧情来唤醒受众头脑中的深层记忆。
如《小美好》中,当时我国选秀节目正流行,李宇春的粉丝为她加油打气的剧情;以及《你好,旧时光》中同学们在教室里讨论周杰伦和美少女战士等。
这些剧情通过对往事的重现,营造一种青春怀旧的氛围,从而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
在《最好的我们》中,不论是大合唱、物理竞赛,还是“非典”爆发,都让受众回忆起有着相同经历的过去,这些情节展示了“90 后”真实的青春,更能唤醒“90 后”的记忆,让受众在观看时不仅更有代入感,也通过电视剧缅怀逝去的中学时光、大学时光,释放内心的情感。
四、“甜”、“磕死了”狂欢之后,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反思
精神学家拉康曾提出剩余快感的理论,剩余快感是主体沉浸在幻想中产生的一种虚拟快感,而并非是一种确切的、先天存在的感受,它使人一直去寻求他不得不再次发现但却不可能获得的东西—一种生生不息的、永远都不能被满足实现的欲望。
甜宠剧建构出的爱情让观众处在虚拟的狂欢之中,享受甜宠剧中美好爱情带来的极致欢愉,以此逃避真实世界,却又渴望在真实世界中寻求如偶像剧一般的情节。越得不到就越想要,越想要就越挑剔,最终陷入虚无的爱情想象中,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力。
拒绝单向,或以“甜宠”为基调重新塑造行业甜宠剧
就创作趋势来看,作为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剧正试图将复杂的人性、情感生活、内在需求等转变为单一的、稳定的、不必接受批判的文化商品输出。在大量行业甜宠剧产出的背后,受众的追捧与市场的拓展迅速为马尔库塞所提出“单向度的人”提供了实证。
马尔库塞认为在社会高度发达、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人们拥有的幸福只是一种虚假的幸福,得到的满足是丧失了批判能力与创造意识的满足,是经由资本所虚构的满足。
行业甜宠剧的出现使得观众开始在影像的世界中寻求对完美情感的满足,追逐剧情中的“爽剧”桥段来暂避现实生活中所可能遇到的困顿,一种情感意义上的“单向人”由此产生。
目前来看,行业甜宠剧是大势所趋,应该怎样在甜宠的同时结合行业现状或社会痛点来创作出令人深思的作品,需要创作者们的认真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甜宠”并非指现有存在的以追逐短期收益为主,以编织脱离现实的爱情幻影的行业甜宠剧制作,而是要真正做到以复杂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拒绝单向度的情感、价值观输出,创作出能够真正满足当下受众对于影像文化精神需求的“行业甜宠 3.0”。
在这一时期,重构都市职业结构与重塑都市精神,重新将影像与现实情感进行连结,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精进。
一方面是重构“甜宠”。
在创作实现的同时承担起文艺表征现实的社会职能,跳出传统“甜宠”设定中的套路与设定,从人物角色自身与行业出发,力求创作出新颖、真实、不虚构的情感生活,使得剧情经得起逻辑考验、人物情感经得起人设推敲。
此外,真实的生活中称得“甜宠”的绝不止爱情,友情、亲情也是生活中存在的美好情感。
另一方面是重塑“行业”。
以影像为渠道,打通不同行业、职业间的壁垒,创建对话,建立平等交流之平台;以人物为出发,塑造行业群像,从人性本身出发与行业、时代乃至社会变迁相联系;创作出符合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与受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行业剧目。
如何让这种向往升华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与人生体验,则需要影视创作者以过往创作为鉴的同时,走进大众生活,关注大众生活,将“甜宠”从“爽剧”的低级欲望满足与单向的情感麻痹提升为能够表征个人理想实现、情感追求、自我认知的优秀剧目。
从悬浮走向现实,从产品走向精品,才是行业甜宠剧的未来之路。
甜宠剧真的甜吗
时下掌握“流量密码”的甜宠剧、爽剧及其他爆款影片,成了大众闲暇消遣的选择之一。这一造梦场发挥着迷惑人心的作用——“撒糖”“开挂”“高能反转”“HE美学”之下的甜、爽,与现实中的苦、难形成反差。但是,甜过、爽过之后,剩下了什么?
甜宠剧是被建构出来的真实,而并非真正的真实。其所呈现出来的剧中世界是一个符合受众想象但脱离现实的、被虚构出来的世界,这种建构出来的世界会使受众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试图在现实中寻找与电视剧中相符的情节而逐渐与现实脱钩,日益沉溺于甜宠剧建构的“甜蜜的世外桃源”而无法自拔,甚至影响到自我的爱情观。
1、过度宣扬性别凝视与权力象征
无论何种题材的甜宠剧,都有在社会地位、情感关系上占优势地位的男主角和较为被动、占弱势地位的女主角。这种无处不在的“男强女弱”人物设定实际上是父权制“他凝视”的再现。
女主人公的瘦小、柔弱可欺完成了对男主人公高大、无所不能形象的衬托,这本是男性渴望通过“凝视”完成的自我构建,如今却在一个以女性受众为主的剧集中得到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他凝视”在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甜宠剧庞大的女性受众也使剧集在“他凝视”的宏观语境下,带有不少“她凝视”的色彩,如男主人公的身体裸露,这些原本常见于女性身上的镜头在甜宠剧中转移到了男性身上,成为“她凝视”的重要体现。
可见在甜宠剧的影像中,身体的异化现象不仅发生在女性身上,还扩大到了所有的身体,“他凝视”与“她凝视”并存,“看”与“被看”并列,身体在解放的同时被关注、被消费。
另外,权力规训身体的实例也在甜宠剧的内外重复上演。在剧情内部,这种规训通常表现为男主角借助自己的权力和金钱改变女主角的穿着或身份;而在剧情外部,权力规训常常表现为对市场倾向的回应,如为了满足观众对于“高甜”剧情的期待,甜宠剧或通过“契约”保障或采用“巧合”促成男女主角身体关系的亲密化发展,以至于近乎放弃呈现现实世界。
这种规训现象的频繁发生一方面来自消费社会的资本介入,另一方面也来自电视这一单向发布的媒体本身,“现代媒体已经直接成为社会权力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其本身成为一种权力系统。”甜宠剧作为消费文化的视觉呈现方式,同时也是商品消费发展的殖民地。
2、“幻想式”择偶标准:沉浸在“男性典范”中无法自拔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配偶时指向配偶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反映当事人的主观心态和要求”。
为什么网络甜宠剧会影响女性的择偶标准呢?
注重满足女性受众情感需要的网络甜宠剧是年轻女性群体的高频集聚地。通过看脸来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新风尚,高颜值的男性角色成为甜宠剧的标配,剧中的“男朋友”长相俊美、温文尔雅、霸气多金……身上具备所有符合理想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德,对“女朋友”极尽呵护、赴汤蹈火、坚贞不移,并只爱“她”一人,而对其他女性的好感则自带免疫。
年轻女性通过观看“他人的恋爱”来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会用“剧中男朋友”标准来定义“现实中男朋友”。当年轻女性醉心于拟像世界且无法辨别时,容易对现实中的男性产生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造成现实情感中的“单身逃避”,进而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尽情地幻想呓语,并试图用想象出来的虚拟情感来替代真实的现实情感。尤其是对于一些还未形成独立人格与价值观的小女生,具有一定的误导性,甚至会使其迷失择偶方向,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判断和选择。
3、“甜”“爽”“爆”下的虚假满足
诚然,甜蜜恋爱、人生顺遂甚至逆袭桥段的盛行,或许折射出当下年轻一代的焦虑心态,反映出家庭、社会对“后浪”所寄予的厚望。
这些甜宠剧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现实的不快,但实际情形是,大多数影片追逐流量效应、打造爆款,却不愿意下功夫打磨剧本:以古早偶像剧套路、主角光环、降智行为、强行大团圆搪塞观众。
受众则在“磕cp”“粉丝滤镜”“爽感”中逐渐失去判断力,只剩下被动地接受、即时的快感与虚假的满足。
然而,幻象再甜再爽,也无法直接改变现实。甜宠剧中的剧情千篇一律:没有成长铺垫的爽感,去物质华的乌托邦世界,没有沉重感的完美结局,等同于将幸福视为即时的快乐。就受众来说,这种即时的快乐消费,实际上只能带来一种疲软的舒适。
在社会转型期,年轻人的焦虑情绪为甜宠剧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影视艺术的商业属性、甜宠剧自带的网感不仅进一步将甜宠剧推向火热,也为甜宠剧明确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观。
但是,甜宠剧中的情感远离现实、无关生活,并不利于给当代人的情感困惑提供合适的引领,反倒是其剧中无处不在的消费符号正持续制造着大量的伪需求,促使人们在无法满足的消费陷阱中越踏越深,最终形成一个依靠消费迷狂运作的虚假社会。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完成艺术本该完成的美育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建构感性完美的人格——亟须反思和重建。诚然,追求视觉上的审美和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警惕审美对象流于低俗与食利也应当被我们每一个人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王霁平.以“甜宠”回应行业:互联网时代下的行业剧创作模式新象.声屏世界,2022,3:73-75.
李郑楠.国产青春校园网络“甜宠剧”火爆原因浅析.西部广播电视,2019,12:123-123.
段家欣.景观社会视域下的“甜宠剧热”研究.东南传播,2022,3:130-133.
张 浩.玫瑰色的慰藉:新媒体时代的甜宠剧.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22,4:66-74.
王艺璇.甜宠剧创作初探:青春偶像剧的极致化与变种.传播力研究,2022,6:46-48.
叶潇聪.接受美学视野下甜宠剧创作策略研究——以“恋恋剧场”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12-214.
蔡菲玲.甜宠与爽剧的出路:从马尔库塞艺术观出发的一个思考.艺术生活,2022,11:42-44.